2018年2月26日,文昌東閣鎮舉辦排球大賽,觀眾擠滿了鎮委大院。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袁琛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劉夢曉
“加油!”“加油!”如果你在文昌看過排球比賽,一定會被當地人對排球的熱情所震撼。最近,文昌市第二屆排球文化節在文昌市體育館舉辦,可以容納近千人的體育館座無虛席、人聲鼎沸。
【資料圖】
體育館里的熱鬧尚不足以說明文昌人對排球的熱愛。在文昌鄉間,村民用兩根竹竿、一張漁網,就可以支起一個充滿土味的“排球場”,打一下午球。排球場是文昌最常見的運動場地,鎮村之間經常聯手舉辦排球賽,從四面八方趕來觀戰的人把排球場圍得水泄不通,村民坐在墻頭或站在附近的樓房上遠觀也覺津津有味。每逢節假日,排球更是必不可少的助興節目。
上至白發蒼蒼的老者,下至稚氣未脫的孩童,大部分文昌人都能在排球場上露一手。椰林鄉野間的排球賽,早已成為鐫刻在文昌人腦海中的濃濃鄉愁。
輝煌? 文中排球隊21次獲全國冠軍
海南人愛排球,文昌人尤甚。這項起源于國外的運動自20世紀初傳入文昌后,便在如海的椰林下扎下根來,被文昌人玩得花樣百出。
據史料記載,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文昌開始興辦新學,近代體育開始進入學校。民國初年,許多從廣東、香港等地返鄉的學生被聘為教員,打過排球的便傳授排球技術,文昌中小學的排球運動逐步興起。文昌排球的第一個高光時刻是1920年,當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在上海舉辦的全國比賽中榮獲冠軍。
1958年,在河北秦皇島市舉行的“全國二十一單位青少年排球錦標賽”上,文昌少年排球隊一舉奪魁,這不僅是新中國成立后文昌奪得的第一個全國冠軍,因為隊員比賽時不穿鞋,還留下了一段“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的故事。
文昌東閣鎮人符史聯是當年代表文昌參賽的文昌中學學生之一。他曾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回憶說,20世紀50年代,打排球逐漸成為文昌農村居民的娛樂活動。“那時候沒有球,也沒有網。我們的球是自己做的,一種是用椰子葉編織的,中間塞些東西;一種是拿柚子當球。”
符史聯、鄭有富、林鴻強等隊員遠赴秦皇島比賽,剛開始心里沒底。“我們個頭小,比別人矮一頭,人家不把我們放在眼里。”不過,隊員們看了首場比賽的對手上海隊的訓練后,找到了獲勝信心。“高個沒用,明天就把他們打趴!”果然,文昌少年排球隊以3:1輕松拿下比賽,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光腳的不怕穿鞋的”“赤腳兵踩平上海灘”等標題見諸報端。隨后,隊員們靠平時訓練積累的技術優勢一路高歌猛進,在決賽中力克另一支排球強隊廣東臺山隊,奪得冠軍。一個由一群初出茅廬的后生組成的排球隊奪得全國冠軍,讓文昌人感到非常自豪。
1964年,文昌中學排球隊參加在沈陽舉辦的全國少年九人排球賽,再次奪冠。在兩次奪冠的推動下,20世紀60年代中后期,排球在文昌迅速普及,“排球之鄉”聲名遠播。
1981年,在廣東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文昌中學正式建立校排球隊。自1986年起,國家舉辦全國傳統體育項目學校排球賽,文昌中學排球隊從當年至1988年連續三次奪得亞軍,強勢崛起。在1990年至1992年舉行的第五屆至第七屆全國中學生“振興中華杯”排球夏令營中,文昌中學排球隊均獲得冠軍,享譽全國。
進入21世紀后,文昌中學排球隊的成績一直很好,多次在全國中學生排球比賽中名列前茅。文昌市體育事務服務中心主任陳禮國介紹,從1958年至今,含沙灘排球在內,文昌中學排球隊共奪得21個全國冠軍,是海南排球界一面耀眼的旗幟。
文昌東閣鎮的孩子在打排球。
特色? “土味”玩法多 常高舉高打
實際上,對文昌排球印象深刻的還有國家隊隊員。1987年,主要由文昌中學排球隊隊員組成的文昌聯隊與正處于巔峰的中國女子排球隊交手,以2:3惜敗。
2011年,身為廣州恒大女排主教練的郎平率隊來文昌,參加文昌排球邀請賽。當時在接受海南日報記者采訪時,郎平談到了自己20世紀80年代的海南之行。“海南濃烈的排球氛圍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海南人特別喜歡排球,比賽現場擠滿了熱情的觀眾。海南排球的基礎很好,雖然與我們打比賽的男排隊員個子不高,但技術都很精湛。”
在文昌人看來,文昌中學排球隊之所以能屢創佳績,根源在于“排球之鄉”的文化底蘊和它盛產的天賦球員。
文昌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每一棵椰子樹,都見證過排球英雄的誕生。
文昌人打排球不太講究比賽規則等條條框框,一切為了能打起來,打得好看、好玩。在文昌鄉間,幾乎看不到6打6的球賽,球員實力強的一方以少打多很常見。球員上場后,一般固定站位,不輪換,誰打主攻,誰當二傳,賽前都已議好。
作為群眾體育活動,文昌民間排球比賽比較注重觀賞性,崇尚高舉高打的進攻方式,球員扣球“像椰子砸地一樣”擲地有聲,往往會引發觀眾的歡呼點贊。因而,球隊的主攻最被看重,人們用瓊劇男主角生角的稱謂“沖腳”(海南話)來稱呼他,以凸顯其獨一無二的地位。比賽一般由兩方的主攻發起,他們挑選人員湊“球局”。球場上也不講太多客氣,譬如能力差的球員,會被安排固定守在球場的一個角落,專事補防。
為了好玩,文昌人還玩出了許多排球花樣。一對一單挑是最常見的,許多孩子上小學時就開始接觸排球,在一對一對抗中逐漸練就了扎實的基本功。更有趣的是,還有人用凳子玩排球,用凳子發球、接球、扣球,基本功差一點的人用手還真打不過他。文昌人打起排球來非常投入,為了增加樂趣,有時會讓輸球的一方請吃西瓜、喝汽水等。
由于與居民生活關聯緊密,如今排球已融入文昌的節慶習俗。比如某戶人家有喜事,也舍得花錢,就會請來各路高手打一場排球比賽,增加一點喜慶的氛圍。每逢春節、公期等重要的日子,當地會舉辦全鎮排球大賽或鄉鎮間的排球聯賽。在外務工經商的文昌同鄉聚會,經常也要打一場排球賽。
平日里,各鄉鎮間“約戰”也很常見。有些球迷很瘋狂,碰到廣受關注的比賽,哪怕舉辦地遠在幾十公里外也會去看。被人群擋住,進不了場,站在球場附近樓房上看也覺過癮。
在文昌高隆灣舉辦的一場沙灘排球賽上,球員用凳子擊球。
突圍? 文昌排球如何“出圈”?
在文昌看排球比賽很有趣。這不僅是因為球打得好看,還因為場內外的人們嘴上逗趣。球扣得“擲地有聲”,叫“椰子砸地”。主攻彈跳姿勢不標準,兩腿叉開,會被調侃是“狗撒尿”。
一個球打得漂亮,觀眾會鼓勵說:“這個球做種(很厲害)!”球員們也習慣這種“土味”十足的交流氛圍,以及觀眾離得很近,不遠處有建筑、植被的環境。有些經常在鄉村打比賽的球員,到正式場館參賽,甚至會覺得不習慣。
充滿民間自由色彩的排球氛圍,使文昌人的排球基本功、彈跳、爆發力、靈活性、創造力從小就得到充分培育,打起球來優美自然,這并非短時間內可以習得的。
吳多發是文昌業余體校原校長、排球高級教練員,也是今年中國大學生排球聯賽的技術代表。他從1998年起陪伴聯賽走到今日,看著一代代文昌排球人成長,如今也有了一些憂慮。他說,一些文昌籍的球員習慣了“自由式”打法,不知站位為何物,缺乏戰術意識,有時還持球。
吳多發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可以充分利用“排球之鄉”的金字招牌舉辦各種類型的排球賽事,借助正規賽事把“農民軍”改造為“正規軍”,在保留鄉村排球打法優點的同時,進一步提升文昌排球的整體水平。
實際上,文昌也為之付出過努力。2016年,文昌積極參加中國男子排球聯賽,吸引當時的“八一男排”主場落戶文昌,讓這支專業球隊為文昌排球發展注入活力。
近幾年,文昌有關部門多舉措擦亮“排球之鄉”招牌。除了舉辦文昌市中學生排球錦標賽,該市還舉辦了文昌沙灘排球節,積極參與海南省排球聯賽,并圍繞排球開展海南文昌排球節燈光秀等特色活動。
“我們希望通過發揮‘排球之鄉’的文化優勢,將文昌打造成為海南乃至全國排球體育旅游產品的產銷窗口和海南排球文化的推廣平臺。”文昌市旅文局局長鮑光余表示,今年7月文昌將舉辦排球聯賽,采用“體育賽事+文昌好物+旅游推介+互動體驗+文創衍生”相結合的模式,打造本土群眾體育品牌賽事IP,挖掘宣傳“草根球星”,推動體育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帶動文昌體育旅游消費提檔升級。
“文昌將把旅游、文化、體育緊密結合在一起,推出系列特色活動,讓觀眾不僅能看到精彩的賽事,也能體驗這項運動,感受排球帶來的快樂。”鮑光余說。
文昌排球的土味玩法
人數自由 不講究人數對等,很少6打6
固定站位 不區分前后排,不輪換,也不設三米線
主攻至上 借用瓊劇“生”角稱謂“沖腳”(海南話)稱呼主攻,比賽由雙方主攻發起
寬待持球 輕度持球一般不算犯規
玩法多樣 可以單挑,也可以一打多,還可以單手打球讓對方
臉上畫須 為刺激球員認真比賽,有時輸球一方球員臉上會被贏球一方用木炭畫黑胡子
“土味”穿著 穿著隨意,可以赤膊,很多人習慣穿拖鞋乃至光腳打球
整理/蘇慶明
制圖/楊千懿
在實際法律問題情景中,個案情況都有所差異,為了高效解決您的問題,保障合法權益,建議您直接向專業律師說明情況,解決您的實際問題。 立即在線咨詢 >
法制法律網,中國知名的 法律咨詢網站,能夠為廣大用戶提供在線 免費法律咨詢服務。
CopyRight@2003-2022 fazhi.net ALL Rights Reservrd 版權所有
豫ICP備2022016495號-26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